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4:19    次浏览
本报记者李卓上机体验。均为长沙晚报记者贺文兵摄 直升机上装有喇叭,用来宣传护林防火。 长沙县以北,高速公路在绿色中延伸。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李卓一架红、白、黑三色相间的飞行“河马”低空掠过森林火场上空,机腹下悬挂的一个3.4吨重的巨型水桶自动打开,“水弹”滚滚倾泻,大火瞬间被压低了头……这一幕不是好莱坞大片,而是俄制M—171直升机2014年扑救湘乡市翻江镇森林火灾的真实场景。对付森林火灾仅靠水桶、扫帚齐上的人海战术,已成为老皇历。2013年9月,湖南省森林消防航空护林站首次开航,一年多来,飞行100余架次,巡护森林面积15万余平方公里,成功发现、扑救多起森林火灾。昨日天气晴好,碧空如洗,作为省会新闻媒体的代表,本报记者应邀搭乘湖南森林消防航空护林站7859号森林防火直升机,一线体验了“飞行护林员”鲜为人知的空中守望苦与乐。首航:500米空中广播森林防火上午11时,星沙松雅湖畔临时起降点,空气澄澈得出奇,能见度达到10公里,本报记者的森林防火巡护“处女航”由此开始。M—171直升机7859号机身上,“森林防火”的字眼非常醒目。螺旋桨搅起强劲的旋风,记者想象自己是电影里的突击队员,压着随时可能被风吹跑的帽子,躬身上机。“登机后大家就是一个团队,务必遵守安全守则。”机长雷冬平是北方汉子,嗓音沉稳,身板敦实。他告诉记者,此行航向西南,到达湘乡市泉塘镇后折返,沿途一路用航空广播宣传护林防火。航空广播是啥?记者看到,飞机左右两侧均有吊舱,各挂载两个红色的大喇叭,线路与机舱中的一台仪器相连。“防火护林,人人有责!”飞机升空后不久,两侧喇叭传出的广播声穿透螺旋桨巨大轰鸣声,传进机舱。“我们的平均高度是500米,尽管这么高,但地面也能清楚地听到广播声。”雷冬平说,航空广播很给力,最佳高度并非越低越好,300米是最佳高度,低于这高度,螺旋桨的噪音反而会干扰。一路飞行,沿途的人们都能从这个“飞行广播站”听到护林防火的法规常识。体验: 舱内交流基本“靠吼”登机时,省航空护林站工作人员张雷一身黑色西服款式的航空制服,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“你觉得我们像民航飞机上的空少空姐一样潇洒吧?”张雷笑着说,人们以为航空护林员们天天坐飞机很风光,其实,压力和艰辛却无人知晓。“交流基本靠吼。”正如这句话所说,记者和张雷对话,几乎要凑近耳朵“吼”,机舱内螺旋桨发出的轰鸣声震耳,加上气压差,耳鸣也让人难受。除了噪声外。机舱内弥漫着刺鼻的航空煤油味。飞机没有空调,三伏天飞行作业,衣服被汗浸得可拧出水,冬天四面寒风嗖嗖,人在上面冷得打哆嗦。开航一年多来,飞行200多小时,张雷和不少同事落下耳背的毛病。 揭秘:3.4吨“水弹”是灭火神器飞抵湘乡境内时,张雷指着一处山林告诉记者,这就是去年湘乡市翻江镇森林火灾的现场,在航空巡护直升机驰援下,大火很快被扑灭,无人员和财产损失。如今,过火山林已一片葱茏。“我们的灭火神器就是M—171直升机搭载的巨型水桶。”张雷说,该型直升机可载4吨货物,水桶重3.4吨,飞抵火场上空可形成强力水幕,对山高林密处的森林火灾扑救非常有效。除了重磅“水弹”外,航站“秘密武器”不少:现已在全省建有4个林用简易和一批野外临时停降点,调度指挥系统,观察、侦察和记录设备,DTM—4喷洒装置、油车、灾情监测电子勾绘系统、固定翼无人机等专业设备齐全。除了国家统一调度的直升机外,还自购了一架美制R44直升机。前瞻:湖南拟建以直升机救援为主的通用机场昨日,记者赶上了湖南森林防火巡护春航的最后一趟航班。4月16日,这架7859号直升机将离开湖南,由国家统一调度,奔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开展巡护。湖南森林防火巡护夏航将在7月开始,届时将租用比M—171直升机更灵活先进的俄制K—32直升机来开展巡护和灭火。据了解,目前湖南开始了以直升机救援为主体的通用机场建设项目的选址,该项目已被纳入林业“十三五”规划。通用机场建成后,可为包括森林火灾扑救、医疗紧急救援在内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和航空相关业务提供服务。相关链接湖南森林消防航空大事记湖南省航空护林站于2013年9月16日开航至今,租用K—32、M—8、B—212、M—171等中、大型直升机,依托黄花国际机场和松雅湖临时起降点,共飞行100余架次,200多小时,巡护15万平方公里,发现火情3起,成功扑灭湘乡市翻江镇和衡阳县金兰镇两场森林火灾。M—171直升机档案米-171直升机是俄罗斯米里设计局设计、俄罗斯乌兰航空生产联合公司生产的新型直升机,是著名的米-8T和米-17(绰号“河马”)的现代化改进型,性能和可靠性比米-8T和米-17有显著提高。新机于1988年开始研制,1991年开始生产,之后又发展了多种型号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米-171系列直升机大量出口到中东、东南亚、中亚、非洲、欧洲和南美国家。